发布时间:2021-07-23浏览次数:801
新疆早已实现虾蟹规模化养殖,市场价格也逐步亲民。史玉江 摄
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2日电(史玉江)在外界印象中,拥有广袤戈壁沙漠的新疆盛产葡萄、哈密瓜等水果,却未曾想新疆渔业不仅丰富,甚至海鲜也能量产,还畅销中国沿海多个省市。作为中国离海最远的内陆省区,人们不禁要问,新疆具备了怎样的条件?
其实,新疆有着自己独特的渔业发展优势,新疆坐拥阿尔泰山、天山、昆仑山三大山脉,山上的积雪、冰川孕育了500多条河流及赛里木湖、乌伦古湖、博斯腾湖等湖泊。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,尽管新疆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,但水域面积仍有5500平方公里,为发展水产养殖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尽管新疆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,但水域面积仍有5500平方公里,为发展水产养殖奠定坚实的基础。史玉江 摄
温棚养殖实现水产品错峰上市
说起新疆人的餐桌,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盛产的牛羊肉。实际上,新疆早已实现虾蟹规模化养殖,市场价格也逐步亲民。
初冬,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(下称兵团)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的新疆南疆特种水产养殖园,直径七米多宽的镀锌养殖池内,罗氏沼虾、澳洲淡水龙虾、黑壳虾、加州鲈鱼、南美白对虾正在“戏水”。
位于四十一团草湖镇五连的新疆南疆特种水产养殖园。李乾红 摄
“养殖园首批使用3座大棚,每座棚内有12个镀锌养殖池,每座棚一季度可产虾1吨多,可实现经济效益15万元。”该养殖园负责人罗喜说。
通过与塔里木大学合作,该养殖园对特种水产本土驯化后能自繁自育,实现一年四季养殖。罗喜称,除了供应当地市场外,还可以进行深加工,制成风干虾、盐焗虾等产品销往其他省市。
一八三团额河玉虾养殖基地(资料图)。史玉江 摄
在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七团四连的罗非鱼养殖基地,今年第二批投放的鱼苗预计新年即可上市销售。该水产养殖项目拥有4个温室大棚,通过保温塑料薄膜和供暖管道调节温度提高养殖密度。
“大棚养鱼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,投资小利润高。”石河子靖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嵩表示,从一年一季增加到两季,一季能产近百吨,实现错峰上市,市场销路好。
天然湖泊“虾兵蟹将”实现“逆袭”
新疆举办开渔节,甚至龙虾节,听起来挺稀奇的事情,正成为现实。
福海县冬捕节(资料图)。史玉江 摄
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不久前举办开渔节后,冰川雪蟹、东方欧鳊、额河银鲫五道黑、白斑狗鱼等十余种“虾兵蟹将鱼大王”陆续上市。福海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刘勇表示,乌伦古湖的水产品最快48小时送到全国实现“从水里直达餐桌”。
二十一团在小龙虾养殖基地举办龙虾节(资料图)。白克斌 摄
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一团2022年在小龙虾养殖基地举办的龙虾节,不仅引领一种消费时尚,还带动了一方消费市场。
早些年,囿于地理位置及冷链运输条件,新疆优质水产品进入全国各地成本较高。最近几年,受益物流的快速发展,新疆水产品陆续受到其它省市消费者追捧。从江、浙、沪到北、上、广,都有新疆地产虾蟹的“身影”。
今年8月底以来,新疆虾蟹“逆袭”沿海多个省市。在北屯从事20多年螃蟹养殖的杨清海,声称第一次见到这种盛况。“新疆气候凉爽,是养殖螃蟹的天然乐园,不存在天气炎热而休食情况,多是低密度养殖,养出来的螃蟹等肉质紧实、口味甘甜。”杨清海介绍。
今年9月,北屯市与美团合作建立近十个直采基地。武强 摄
今年9月,北屯市与美团合作建立近十个直采基地,在今年中秋节前后,一箱箱新疆雪蟹经由冷链车运上专属的雪蟹专机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苏州等地的消费者下单48小时后可送达。
近年来,包括阿勒泰地区、昌吉州、阿克苏地区养殖的虾螃纷纷登陆疆外市场。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海鲜交易区负责人表示,新疆地产海鲜已占据本地市场主流。
澳洲淡水龙虾。史玉江 摄
盐碱地成海鲜养殖场
中新网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,新疆之所以能出产海鲜,离不开“海鲜陆养”模式,即在陆地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。近年来常用的做法是将盐碱水变成“人造海水”。
新疆约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,除了通过发展耐盐植物等技术手段改良以外,对几乎“寸草不生”的水域可以进行水产养殖修复。研究发现,新疆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接近。只要以海水矿物质比例为参照,再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,可形成用于养殖海鲜的环境。
如今,新疆水产养殖“遍地开花”,形成湖泊水库大水域养殖为主,坑塘、稻田养殖为辅的格局。史玉江 摄
记者注意到,2022年起,兵团每年设立一千多万元专项资金,支持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。目前,兵团农业农村局编制的《兵团南疆师市盐碱水渔业养殖规划》,将大力推进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。
基于湖塘生态模式下对南疆盐碱水的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,从而构建盐碱水生态健康养殖的新模式。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的天鹅湖水产养殖基地,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内陆盐碱水域绿洲渔业模式示范”项目的核心示范点。当地通过在盐碱水域生产海鲜及鲈鱼、石斑鱼等鱼类,改良修复养殖环境同,继而提高盐碱水渔农综合生产能力。
星罗棋布的坑塘成当地民众发展水产养殖的“福地”。史玉江 摄
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、塔里木河源头的十六团,星罗棋布的坑塘已成当地民众发展水产养殖的“福地”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水产养殖种类今年预计年产值可突破9000余万元,已发展成名副其实的“沙漠水乡”。
水产养殖“遍地开花”
资料显示,20世纪50年代,新疆渔业主要以捕捞为主,水产养殖业属空白。20世纪60年代,当地水产养殖业才开始起步。
养殖户在北屯捕捞螃蟹。 武强 摄
至21世纪初,“虾兵蟹将”及多种冷水鱼养殖推广到博斯腾湖、乌伦古湖以及阿拉尔市、北屯市的湖泊和水库。如今,新疆水产养殖“遍地开花”,形成湖泊水库大水域养殖为主,坑塘、稻田养殖为辅的格局。
原生在海洋的热带虾类南美白对虾,引入新疆要对水质淡化处理。2001年,原石河子大学教学实验农场水产研究所从海南引进南美白对虾试养。两年后,17万尾虾苗养殖成功。经该所推广,石河子市、乌鲁木齐市、昌吉市、五家渠市率先养殖南美白对虾。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是传统养鱼村,2008年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,如今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虾村。
新疆出产海鲜,离不开“海鲜陆养”模式。史玉江 摄
早先传入蟹养殖技术的是山东、辽宁、江苏等沿海省市的蟹苗销售商和海鲜经营户。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兆华曾经营海鲜生意,2002年到新疆养蟹。“我到新疆后发现这里水质非常好,养殖成本也低。”黄兆华告诉中新网记者。
“稻蟹共生”模式在十六团得以推广。史玉江 摄
黄兆华起初只是在水库养殖螃蟹,2021年借鉴山东的养殖新方式,在十六团承包的稻田里试验取得成功,从此逐年扩大规模。
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鲑鱼基地,每天最多可加工50吨鲑鱼,预计今年实现6000吨量产的目标。
“三山夹两盆”地理条件下的新疆,在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,通过拉长“长板”,补足“短板”,既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,维护了水域生物多样性,还把水产养殖变成了富民产业。
新疆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,新疆渔业总产值达42亿元,较2019年增加9.21亿元。(完)
中新社福州12月2日电 (叶秋云)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的妈祖文化,不断迎来高光时刻:今年11月,历时四个月的2023中国白·妈祖文化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落幕,推动妈祖文化和福建德化陶瓷产业跨界融合发展;2023海峡两岸妈祖文创作品大赛正延长截稿时间,面向海峡两岸广泛征集精品佳作。
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相关人士近日受访时表示,这些赛事以妈祖文化为媒,推动两岸合作,助力妈祖文化文创产业多元发展、品牌打造。
不久前,“千年南音·信走福建”台湾信乐团福建文旅真人秀节目开拍。台湾信乐团走进福州历史文化街区、南靖土楼、泉州施琅故居、福鼎太姥山、厦门鼓浪屿等旅游景点,通过景点游览、非遗体验、戏曲观摩、艺术欣赏、美食品尝等来推广福建文旅。
参与节目主办的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执行长李宛芯表示,这个13集的福建文旅真人秀节目正在制作中,将在两岸自媒体平台播放,助推福建文旅宣介,彰显福建发展活力,吸引岛内艺人、从业人员来闽发展。
今年9月发布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,“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”“汇聚两岸文化娱乐资源,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”。李宛芯认为,有《意见》的加持,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将继续引进台湾音乐、影视资源,促进闽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。
近年来,福建充分发挥闽台“五缘”优势,利用海峡两岸各类经贸文化展会平台,提升闽台文创园区项目合作;用足用好扶持政策,推动闽台数字文化、文化创意、文化旅游、工艺美术、动漫产业等合作,策划实施文艺演出、文化展览、人才培训、文创赛事等一批两岸文化产业活动和具体项目,进一步拓展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渠道,实现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赢、协同发展。
在台湾青年、福建平潭爱玩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智远看来,因为语言相通,福建是台湾年轻人落地的好舞台。
自2014年起,台湾青年张欣颐扎根福建,率台湾上趣开新团队共同开发“耕读李家”景区,用设计点亮乡村,把三明市泰宁县默默无闻的际溪村打造成了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“闽台乡创孵化基地”。她说,福建一直扶持台青参与乡建乡创,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。
截至目前,海峡两岸(厦门)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成功举办十四届,成为目前大陆地区台湾企业参展最多、在台湾文化产业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。位于福州、厦门的闽台文化产业园,吸引大批台湾文创企业机构投资创业。福州稻田创业小镇“海峡两岸文化创意园”、厦门(集美)闽台研学旅行基地等众多闽台青年文创基地,也吸引台湾文创企业、个人工作室、青年文创业者纷纷入驻。
闽台文化产业融合程度加深,闽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水平持续提升,已经成为福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大特色和比较优势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,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六;今年以来,福建文化产业继续展现积极复苏向好发展态势,其中创意设计服务、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增长较快,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9.4%、23.8%。
经过多年发展,福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,已形成以厦门、福州为核心的影视文化、动漫游戏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,以莆田、泉州、福州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。其中,动漫游戏、数字出版、数字教育、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,中国(厦门)智能视听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;工艺美术产业优势明显,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位,出口额居全国第二位。(完) 【编辑:叶攀】